(资料图片)
8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探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亟须突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引擎,而且是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在此进程中,《报告》指出,推进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就近落地,加强区域科技成果协同转化尤为关键。
对此,《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京津冀科技成果的就近转化机制,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推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首先,出台京津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条例,完善三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提升区域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其次,完善三地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研究会和专业化评估机构在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作用,按照科技成果转化历史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科技成果价值评估进行精准分类分层指导,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开案例库,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评估和定价提供参考;建立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建立区域“科博会”,畅通三地科技要素流通渠道。
同时,《报告》还建议,发挥京津冀科技成果的各自优势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形成“北方优势”。首先,鼓励清华、北大和中科院等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津冀产业实际需求,针对重点领域的科技集群,在津冀地区建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科技中试中心”;其次,鼓励三地对当前国家重大需求(如低碳零碳)、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课题和项目采取合理分工与联合攻关,通过共同研发形成北方的“比较优势”;最后,建立科技人才共享机制,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定期开展线上“星期日工程师”,形成三地人才交流的有效互动机制。
此外,《报告》还建议,建设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区块链+众包+众筹”平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消除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不对称性。一方面,打造京津冀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众包”公共平台。京津冀区域企业通过“众包”形式,在公共平台发布业务需求。京津冀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领取任务实现对接,以此消弭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好地撮合科技成果转化双方。另一方面,在区域公共平台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众筹”模式,金融融资机构通过“众筹”形式为“众包”任务进行融资,形成长期的、可追溯的捆绑式利益共同体,减少传统科技成果转化双方的对赌风险。同时,在区域公共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共识和信任机制。
与此同时,《报告》还建议,提升京津冀地区创新网络建设,加强京津冀与其他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群联系。
例如,京津冀可通过建立跨区域创新联盟,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全国各创新型城市群的交流合作,与其他创新型城市群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其次,京津冀可加强与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群的人才交互,通过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促进京津冀人才的引进和对外输出,扩大城市群间知识资本的交流,同时丰富人才资源库,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在全国创新网络中的创新辐射和创新吸纳能力。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