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清明前后,草木萌动,户外活动增多,自古就有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你知道吗?这两项活动都和山东有关。
秋千,据传由春秋时期生活在燕山一带的山戎所创。《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古今艺术图》上也说:“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
当年,齐桓公兴兵救燕,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在这场讨伐中,产生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大军在山谷里迷了路,随行的管仲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让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果然最终靠此方法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同时,打了胜仗的齐桓公还将秋千带回宫廷,后慢慢流传到民间。
汉朝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作《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到了唐宋时期,荡秋千习俗遍及全国。许多唐诗宋词中都有关于秋千的描述。如李清照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在文物中,荡秋千的场景多半出现在绘画作品中,比如,在清代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二月“杨柳荡千”中,宫廷嫔妃齐聚花园一角,一名女子在高高的秋千架上摆动,另有几名女子坐在旁边的长椅上观看荡秋千的女子。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风筝,古时北方叫作“鸢”,南方则称“鹞”,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论风筝的始祖,当数墨子和鲁班。
《韩非子》记载:“今我(墨子)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相传两千多年前,墨翟花了三年时间做了一个大木鸟,名为木鸢,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翟的风筝材质,用竹篾也造了只大木鸟,取名木鹊,它可以在天上连飞三天不落地。
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又称鸢都。作为中国的风筝之乡,潍坊风筝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享誉中外。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民间生活气息。每年4月举行的潍坊国际风筝节,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团参赛。
在潍坊,有一座世界风筝博物馆,这里有一只非常珍贵的板式风筝——“百鸟朝凤”。板式风筝的扎制方式相对简单,先用竹条扎好平面,再糊上一层绘制好的丝绢即可观赏放飞,所以对绘画水平要求极高。
该作品绘制于1986年。它以古画的形式出现,宽300厘米,高220厘米,凤凰栖居中央,众鸟相绕,争相朝拜。它是由画家陈寿荣与风筝艺人张鹏云先生合作而成。陈寿荣(1916—2003),字春甫,号春翁,山东潍坊人。中国美协、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百鸟朝凤”的画面简洁、质朴,用笔苍劲古拙,设色沉稳厚重,画面对称,百鸟各具神态,极具收藏价值。(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