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毓秀,风花雪月。5月18日,云南省2023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系列活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启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启动仪式现场,白族服饰展演、白族歌舞表演、非遗项目展演、摄影巡回展等活动精彩纷呈,观众喝彩不断。其中,更有余韵悠长的“回眸大理——大理通史展”,让观众从“青铜文明的曙光”穿越到了“熙来攘往咸安业”的繁华盛世,大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小到一枚文创印章的设计,来一场古今时空的对话。主会场系列活动用另一种方式,让观众在移步间就能享受文博盛宴,真正沉浸式体验到了“去有风的地方 畅享美好生活”的深意和惬意。
赏文博盛宴,畅享美好生活
白族服饰凝聚着白族的民族感情、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绚丽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在中华民族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在活动现场,精选的大理周城、喜洲、剑川金华、鹤庆甸南、洱源腊坪等地的新郎新娘服饰及白族妇女服饰等20余套传统白族服饰,以舞台走秀、文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展演。
活动现场,《八角鼓·霸王鞭》、器乐演奏《白家欢歌》、白族女子群舞《花上花》和男女声组合演唱《我在大理等着你》等文艺节目,由大理州白剧团精心打磨呈现,舞姿优美、旋律动听,极具大理民族特色,为观众带来美妙的视听盛宴。
大理非遗项目展演也搬到活动现场,参加展演的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共8个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在现场为大家呈现白族扎染、剑川木雕、白族布扎、甲马等非遗技艺。
听,这是远古的足音
现代考古发掘证实,大理是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遍布大理境内的众多石器时代遗址铭刻了大理先民筚路蓝缕的历程。远在10000年前,剑川象鼻洞的原始居民就叩开了大理历史之门,大理有人类的历史由此开始,6000多年后,宾川白羊村的居民开始了稻作农业。
剑川象鼻洞遗址位于剑川县甸南乡合江村,距今10000年,是大理州境内首次发现和确认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狩猎、采集是当时主要的活动方式,并且开始使用火。
大理海东银梭岛遗址位于洱海银梭岛上,距今约5000年,为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重叠的文化遗址。当时的居民临水而居,建造石砌、木结构和干栏式房屋,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
宾川白羊村遗址位于宾川县太和乡白羊村,距今约377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是云贵高原目前所知年代较早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文化遗存,是大理稻作文明的开端。
看,这是文明的曙光
云南是我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大理是云南青铜文明的源头。大理在商朝晚期进入青铜时代,剑川海门口是已发现的云南最早的青铜文化遗址,开启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大门。
剑川海门口遗址位于剑川县甸南乡海门口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3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其中2007年的发掘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该遗址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包括铜器、陶器、石器、农作物遗骸等。
祥云大波那遗址位于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村。文物部门先后4次进行发掘,其中1964年发掘出土的铜棺重达275公斤,是云南省目前发掘的最大青铜器,在全国罕见。铜棺工艺精湛,造型别致,是大理青铜文明发展至顶峰的标志;2014年的发掘入选了“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循有风足迹,览文博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中“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裸眼悬浮3D体验展厅”,通过引入当前国际最先进的元宇宙裸眼悬浮显示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使文物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屏幕中“活起来”,让观众畅享酷炫的数字文旅;“消失中的世界——它们与我们的未来”濒危动物艺术摄影巡回展,精选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动物摄影艺术家蒂姆·弗拉克(Tim Flach)的濒危动物艺术摄影作品展出。
同时,活动以铜镜为主线,开展名为“镜花水月——镜中的世界”社教活动。以多媒体形式展示、讲述古人在不同时期所用铜镜的异同,并指导同学们制作光学玩具——万花筒。通过对铜镜的科普与万花筒手工制作,带领孩子们领略铜镜的艺术价值及历史底蕴,感受古人的美学思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还进行了“循有风足迹,览文博魅力”直播,引领媒体与观众跟随镜头参观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州非遗博物馆、大理市博物馆、严家大院博物馆(匠志集、稼穑集等喜洲镇博物馆群)、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等地方特色博物馆,深度体验大理历史与当代的交融。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王利绚 摄影报道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朱丽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