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记是很多人的习惯,重庆南岸区的一家养老院里,就有一位84岁的老奶奶汪培芙,坚持用日记记录她的晚年生活。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把在养老院里的所见所感,生活中的所思所想都写了下来,总字数超过80万。汪奶奶的日记,平实的文字里充满了生活趣味,轻松的笔调中蕴藏着温暖的力量。今天的遇见你,我们就一起翻开这本日记,走进汪奶奶的故事。
一台平板电脑,一间安静的小屋,每天,汪培芙都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写日记。一日三餐,身边同伴,都是她的写作素材。
【资料图】
这是汪培芙笔下的一位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婆婆,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痛苦,乐观发掘其中积极的一面,是汪培芙日记的主基调。
汪培芙:能够给别人一点启示,我觉得就达到我的目的了,写日记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修炼,我现在就学会怎样从牛角尖里面退出来。
轻松的笔触、风趣的描绘,在汪培芙的日记中处处可见,这则题为《镜子》的篇章,记录了她和养老院一位90岁老人的对话,“我问她究竟多少岁知不知道?她很干脆地回答我不知道,而且告诉我,这些事我都是交给娃儿来管,我又问她娃儿有多大?她说我有多大都交给他们管,我还管他们多大?让他们自己去管。实在太妙了!我恍然大悟,原来长寿之秘密,竟然是忘记自己的年龄。”
汪培芙:我觉得一下就悟了,我一下子就觉得有道理,正因为她忘记了她好多岁,也不知道什么叫生,也不知道什么叫死,就这样过,所以我说她保持永远年轻那种方式。
在养老院生活,老人们难免会有一点小摩擦,汪培芙有一篇日记,就讲述了她和王婆婆,因一点小事儿而发生的不愉快。“怄不怄气,不在于这句话的重量,而是听话人的心情,心情不好时,把一句好话他理解成坏话,心情好时把别人骂你的话,理解成好话。”
王婆婆得知这段往事被写进了日记,一时有些哭笑不得。
王婆婆:不生气了,不生气了,生什么气,那一句话,就是当时那一下子,过了就算了,过了就没有什么。
汪培芙:我通过写,把以前很不好说的话说出来了,这个盖子也就揭开了,一敞开就敞开了,真的是敞开了心扉。
日记架起母亲与儿女沟通新桥梁
从截取出来的这几段文字,就能感受到汪奶奶的幽默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读起来很是有趣。汪培芙的儿子把母亲的日记陆续发到了朋友圈,没想到读者越来越多。追更汪奶奶的日记,成了很多人的习惯。汪培芙退休前是一所小学的数学老师,2018年老伴去世后,她开始和子女一起生活。儿女们虽然对母亲很孝顺,但毕竟有工作要忙,时常一个人在家的汪培芙难免感到孤独,仔细思量后,她决定去养老院生活。
来到养老院后,汪培芙感觉自己像是重返校园,和同龄人一块吃饭,一起锻炼,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舒心惬意。
汪培芙:我们这里面同龄人很摆得起龙门阵(聊天),说起过去那些经历的话,大家都是过来人。
不过,对汪培芙的子女来说,84岁的妈妈离开他们的视线,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有些担心。
汪培芙的儿子 邓三忠:我们特别是人到中年,父母到养老院,和孩子到幼儿园是一样的心情,又有不舍,又有不放心,但是又必须为了你们的快乐。
汪培芙刚到养老院时,几个子女轮番关心,她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汪培芙:一会儿就在打电话,妈,又怎么怎么了,一会儿又在问差什么不,要给我拿上来,后来我说,我打个牌都打不清静,你们几个人成天都在问,我说我来写,我每天晚上把我一天什么事情写来给你们看。
为了让子女了解自己在养老院的生活,汪培芙从2021年3月开始写日记,到现在已经完成766篇,共计80余万字。从最初简单记录一日三餐,生活起居,到后来分享养老院的故事,回忆年轻时的经历,内容越来越丰富。
汪培芙的儿子 邓三忠:你看,第一篇是这样的,来的第二天下午,准备独闯天下,自找牌友,这就是她第一天的感觉。在爸爸去世以后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在我们家庭的感觉是断崖式的,妈妈也觉得完全是半边天都垮下来的感觉妈妈不说话,或者她老了,慢了,她的话就越来越少。其实我们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很想交流,通过她的日记,我们掌握了她的想法或者她的需求,让我们亲情之前升华了,也深入了。所以说我们之间通过这种方式的交流,实际上心和心更近了。
一本日记,成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过去母子之间的互动多是生活上的关心,如今,通过日记,他们之间更有了精神上的交流与陪伴。
汪培芙:原来有些人忙就回来看一眼,妈,差什么,差什么就给你买点什么,或者窗子上面我抹不到的,他就直接给你抹一下窗子,也就是做点这些事,现在是全方位的,我这个思想怎样在动,他们也都知道了,我一天在想什么,他们也知道了,他们说,我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看妈写的什么事,看有什么没有,有什么心理变化没有。
这两年,汪培芙的变化,子女们都看在眼里,虽然年龄在增长,但乐观的心态却让她越活越年轻。
汪培芙的女儿 程抒采:因为她高度近视,我们平时随时都把她牵着,而且挽得很紧,怕她摔着了,但是她现在状态它完全不一样了,她在养老院都是自己走路,走路去吃饭、散步,都是自己去,就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很快乐了,我觉得其实老年人跟年轻人都需要与时俱进,一个老年人走向老年以后,她存在的价值其实不是一定要带孙子,但是她就是有一种新的东西给她的后人去传承,因为她的精神、她的思想,她会通过日记传达出来,我觉得这种形式其实对她后人是真的很好。
用文字点亮自己 温暖他人
汪培芙的日记不仅让家人的心贴近了,还影响了周围很多人,养老院的同伴们都追着她更新日记,汪培芙多年前的学生也成了她的忠实读者。不同的人阅读汪培芙的日记有着不同的感悟,一篇篇日记成了大家生活中的小期待。
今年69岁的谢忠惠,也是汪培芙养老院里的忠实读者。因为老伴突发脑梗死需要照顾,原本退休后到处游玩的她,只能住进养老院,最初,她对这样的生活很不适应。
谢忠惠:有时候自己睡在床上还是想着,我为什么呀,我岁数不大,我又没有什么病,我全国各地跑的人,我成天在养老院,你说想起苦不苦,心不心酸,肯定心酸。
后来,谢忠惠结识了汪培芙,在她的日记中,慢慢得到了宽慰和启发。
谢忠惠:汪老师岁数这么大了,能够坚持天天写日记,把所有的事情能够记录下来,
谢忠惠:再加上我一看,比我年轻的,他们能够住下去,我不能住下去吗,从这方方面面,都感觉到心里没有这么压抑了,就像这样一想通了过后我就自己买花花草草,栽花,我的意图就是在养老院里面栽一点花花草草,大家心情愉悦。
除了这些线下的读者,汪培芙的日记,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汪培芙:有些粉丝,我到现在都不认识人,但是我们在这个上面谈得很亲热,也有那种跟你唱反调的人,恰恰这个就是我们好讨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这不是说天天夸你怎么得行,我还喜欢有反面意见的,我觉得那个对我来说还是帮助很大,说起来都是鸡毛蒜皮,但是鸡毛蒜皮里面也有它的道理。
写日记,让汪培芙有了更多的朋友。她在文字世界中畅游,把细碎日子里的意趣,化作充满诗意的话语,点亮了自己,温暖着他人。
汪培芙:这个就是我生活当中每一次在遇到很多坎坷困难的时候,写完之后就是一种解脱的心情。在这个里面觉得一点都不孤单了,掌握了生活主动权,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叫自由人。
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
平凡日子里稀松平常的小事,在汪奶奶的笔下却妙趣横生、颇有哲意。晚年生活里,她不必再忙忙碌碌往前赶,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忆过往,审视当下,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体验,是这部日记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的原因。把视角拉高一些,把角度微调一点,汪奶奶看到了生活里的别样风景,这部日记,是赠予孩子们的珍贵礼物,也是启迪读者们的一剂良方,愿我们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活出自己的诗意。